瑞金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积极融入“六个江西”建设,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聚力打造“两地五区”,迈出了全面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瑞金的坚实步伐。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规上工业营收突破300亿元,出口总额接近6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4万元。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84074万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8144万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37094万元,增长6.4%,其中工业增加值717666万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948836万元,增长4.4%。三次产业结构比14.3:40.2:4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9%、47.9%、41.2%。人均生产总值33933元,增长6.7%。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55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增速在赣州排名第10。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23548亩、增长2.7%,产量190247吨、增长0.1%;油料播种面积60850亩、下降6.6%,产量11683吨、增长1.6%;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59257亩、增长1.2%,产量247084吨、增长3%;烟叶种植面积12800亩、下降3.3%,产量1656吨、增长11.4%;水果产量143195吨、增长11.7%,其中脐橙130061吨、增长4.3%。年末全市耕地面积22734.63公顷(34.1万亩)。

全市育种育苗545公顷,造林面积518.7公顷,幼林、成林抚育管理3500公顷。林产品产量:原木25530立方米,竹材457万根,油茶籽6912吨。

年内开工建设5万吨粮食储备库,新建高标准农田4.5万亩,新增富硒产品认证9个、赣州市高标准富硒示范基地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个,省级、赣州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新增4家、12家 。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产 量 同比增长(%)
粮  食 190247 0.1
油   料 11683 1.6
烤   烟 1656 11.4
蔬菜及食用菌 247084 3
水   果 143195 11.7
#脐  橙 130061 4.3

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产 量 同比增长(%)
肉类总产量 58010 4.1
#猪肉 39528 -2.4
禽蛋 7338 -5.4
猪出栏 万头 46.8 -4.4
猪存栏 万头 25.8 13
牛出栏 万头 3.7 14.1
家禽出笼 百羽 94817 19.3
水产品产量 25882 5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9户,实现总产值297.7亿元,同比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增速在赣州排名第15;实现营业收入304.4亿元,增长9.8%;利润总额24.2亿元,增长5.3%;实现税金16.1亿元,下降8%。铜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51.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9.8%;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8家,其中超50亿元的1家,纳税超千万的企业11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36.2%。

规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2022年 2021年
玩具 万个 2786 2605
发制品 万条(套) 16.5 13
服装 万件 289 228
啤酒 千升 11407 10538
烤鳗 991 1751
水泥 万吨 324 410
水泥熟料 万吨 331 365
水力发电量 万千瓦时 10260 9212
机制纸 55895 58795
电力电缆 千米 92156 82513
皮革鞋靴 万双 320 399
万块 16455 18680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109 138

“一区五园”(瑞金经开区,石城、兴国、于都、宁都)平台作用和集聚效应凸显。园区投产工业企业678户;招商实际到位资金211.3亿元、增长15.2%,其中省外资金166.7亿元、增长24.5%;实现营业收入913.9亿元、增长13%,利润总额72亿元、增长11.3%;吸纳就业人员83044人。瑞金经开区新增开发面积2055亩,建成标准厂房76.7万平方米,2022年瑞金经开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第172位,同比前移10位,获评江西省国家级开发区进位赶超先进单位、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

全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91.56万吨,其中工业能源消费54.46万吨,占总能源消耗的59.5%。单位GDP能耗0.4614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7.26%,超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余热余压能源回收利用106.2万百万千焦,折算电力产出1.6亿千瓦时,节省标煤1.97万吨。全社会用电1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其中工业用电6.95亿千瓦时、下降2.2%。2022年全年发电合计3.04亿千瓦时,其中水力发电1.52亿千瓦时,光伏发电1.52亿千瓦时。

指         标 万吨标煤 同比(%) 能耗构成(%)
能源消费总量 91.56 -2.6 100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 2.53 10.5 2.8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 55.51 -9.6 60.6
  工业能源消费 54.46 -9.7 59.5
          规上工业 51.92 -10.6 56.7
          规下工业 2.54 10.9 2.8
  建筑业能源消费 1.05 -1.9 1.1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 13.46 5.6 14.7
  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 2.65 1.9 2.9
  其他服务业能源消费 10.81 6.5 11.8
居民生活用能 20.06 14.2 21.9
  城市居民生活用能 8.09 15.1 8.8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 11.97 13.7 13.1

全市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76家,签订合同304649万元,同比增长7.7%,其中新签订合同 224559 万元、增长15.7%;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34635元、增长13.3%、增速在赣州排名第1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5%。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0.7%、10.1%、15.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2.5%,非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3.8%,其中民间投资同比下降5.9%;分重点投资领域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2.4%。全年投资额最大的5大项目分别是白面坝返迁房(二期)完成3.9亿元、机场项目2.9亿元、济民可信项目2.1亿元、农村公路项目2.1亿元、新康园安置房项目2.1亿元。

房地产市场有待提振。从供应端看,开发投资17.8亿元,施工面积89.9万㎡,新开工面积24.8万㎡,同比分别下降12.7%、下降13.2%、下降55.5%;竣工面积45.7万㎡,同比下降49.6%。从销售端看,新建商品房、存量房销量齐下降。销售新建商品住房面积38.9万㎡,同比下降35.8%,销售金额24亿元、下降42%;二手房成交面积18.6万㎡,同比下降8.6%;全年房地产行业实现的税收收入3.2亿元,同比下降26.9%。住房均价波动较大,新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6048元/㎡,同比下降10.1%。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增速在赣州排名第15。分地域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79.1亿元,增长3.9%;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亿元,增长5.1%。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8亿元,下降29.1%;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9.2亿元,增长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1亿元,增长11.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2亿元,增长4.6%。分规模看,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0.3%。

新增瑞金至盐田港、蛇口港、宁波港铁海联运线路,首开“一港多区”跨境电商班列,降低物流成本40%。全年全市实现出口总额59.9亿元,同比增长31.6%。实际利用现汇外资1216万美元,下降13.3%,增速列赣州第16;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资金77.8亿元,增长9.4%,增速列赣州第15,引进项目1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

六、交通和物流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448公里,公交车路数11路,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91辆,实有出租汽车80辆。拥有物流企业84 家,其中货运企业67家,仓储企业6家,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2.1亿元,同比增长7.8%。建成村级物流快递服务点170个,打通乡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列入全省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新增停车位1895个,投放二轮共享电动车3000辆。

七、财税、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亿元、增长2%(同口径增长5.3%),低于赣州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增速列赣州第17(同口径第19),其中税收收入9.9亿元,下降21.8%,非税收入6.3亿元,增长96.5%,税占比61.2%,税占比列赣州第8。财政支出57.1亿元,下降10.8%,其中民生支出48.3亿元,下降9%,占总支出的84.7%。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1.7亿元,增长7.2%,年度新增存款24.9亿元,余额总量、增速、新增存款分别列赣州第8、第18、第11;各项贷款余额391.8亿元,增长11.3%,年度新增贷款39.7亿元,余额总量、增速、新增贷款分别列赣州第5、第16、第7;存贷合计698.8亿元,增长9.2%,低于赣州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八、科技、教体、文旅、卫健

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32家、“专精特新”企业2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1家;省级研发中心10家,赣州市级研发中心11 家。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25家,实现营收15.38亿元,增速81.6%,增速排赣州第4;发明专利授权量570 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有效发明拥有149项,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44件。

全市基础教育校园数440所,其中幼儿园292所,义务教育143所(小学113所、初中30所),高中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22183人,其中:学前教育招生 6322人,在校学生22578人;小学招生7636人,在校学生51426人;初中招生9632人,在校学生30309人;高中招生6337人,在校学生17714人。全市参加高考6862人,其中二本以上录取 301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职业教育)毛入学率94.2%。8所城乡学校投入使用,新增学位近9000个。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稳居赣州前列,荣获全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优秀”等次、全省平安校园建设优秀县(市、区)。成功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瑞金站火炬传递活动,获评2018-2021年度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全市共有专业表演团体1个,全年开展公共文化活动1670余场。图书馆1个,文化馆文化站22个,藏书28.7万册。剧院(影院)7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 95%,电视人口覆盖率89%。

全年旅游人次达200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6亿元,分别增长10.5%、30.3%;三星级及以上宾馆19家,星级旅游饭店床位4356张。连续五年获评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入选2022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基本陈列获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91家,拥有病床388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6.6张;卫生技术人员281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79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11人;乡村医生456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全市年末户籍人口707230人,其中城镇人口223347人,乡村人口483883人;常住人口614424人,其中城镇人口318274人,乡村人口296150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8%,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3‰。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73元,增长7.9%,低于赣州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总量列赣州第5,增速列赣州第14,增速高于GDP增速2.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40元、增长4.7%,低于赣州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总量列赣州第5,增速列赣州排名第14,增速低于GDP增速0.3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14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36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 100449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0000人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224361人参保缴费)。18986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627486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其中32640人参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594846人参加了居民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困难群众生活补助全面提标,失智失能护理院和5所区域性养老院投入使用,新增养老床位630个;城市社区、农村养老服务站点覆盖率分别达93.6%、94.4%。全市共有26677人被确定为农村低保对象,有3298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自然保护区面积5359.3公顷。全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5.2万亩、森林抚育3.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平方公里,建设森林“四化”示范基地3处,日东乡樟坑村获评省级森林乡村。森林覆盖率达75.74%。修复废弃矿山33.8公顷。空气优良率达98.7%,排名全省第12。PM2.5平均浓度15微克每立方米。地表水环境和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有效巩固。

十、乡村振兴

全年在赣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督导考核中排名第3,并顺利通过省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新增监测帮扶对象283户1194人,消除风险198户907人。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帮扶“三类人员”1398户5654人,消除致贫返贫风险819户3325人。出资610万元购买精准防贫保险,今年以来,全市已赔付155户336.73万元。目前我市无致贫返贫现象,牢牢守住了防止返贫底线。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2.17亿元,大力实施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其中投入产业项目5877.8万元,建设28座光伏电站、60座烤烟房、11个加工或仓储厂房等,预计可为40个村分别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876.1万元,改造、新建桥梁19座,完成45公里通村通组道路和产业路,建设近80000米农田水渠等,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放“雨露计划”补助、小额信贷贴息、交通补贴、乡村振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2700万元;安排4303万元实施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新增贷款14278.25万元,帮助2458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发展产业。

附注:

1、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为可比价。

2、商品房销售、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交通、旅游、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户籍人口、人民生活、环保、乡村振兴等数据来自相关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