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市统计局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坚决扛起“徐州当排头、全省争先进,奋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产业强市”重大使命,扎实开展“三问四有”主题实践,全面实施“挑大梁、担重任”流动红旗季季评,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和各种超预期因素冲击,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产业根基坚实稳固,民生事业蓬勃发展,物价水平温和上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巩固,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稳步回升、持续向好的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7.16亿元,较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1.99亿元、451.92亿元和533.25亿元,分别增长3.3%、4.3%和4.3%,三次产业结构为14.9:39.0:4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462元,较上年增长5.2%。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49人,完成率138.73%。成功自主创业0.54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20万人。2022年全市创业培训1781人,“555”高技能人才引进21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5675人。举办人才招聘活动,2022年共举办“三位一体”招聘活动55场,416家企业解决用工需求21893人,带动外出人员返乡留乡就业,全年在外人员返乡就业3000余人。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较上年上涨2.4%,涨幅较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4.1%,居住类上升1.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交通和通讯类上涨5.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1.7%,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5%,衣着类下跌1.5%。食品中,粮食上涨5.6%,薯类上涨2.7%,豆类上涨8.7%,食用油上涨4.3%,蛋类上涨6.2%,干鲜瓜果类上涨8.2%,菜及食用菌下跌1.9%,畜肉类下跌1.0%,水产品下跌2.7%。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持续向好。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3.24亿元,较上年增长5.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6.20亿元,较上年增长4.7%,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6%。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1.16万亩,比上年增加0.46万亩。粮食总产85.21万吨,比上年增加0.1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0.93万吨,比上年增加0.09万吨;秋粮产量54.28万吨,比上年增加0.08万吨。粮食亩产445.77公斤,比上年下降0.16公斤。全年油料产量1.097万吨。全年成片造林面积2.1万亩,育苗3.48万亩。肉类生产供给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15.98万吨,增长3.3%。禽蛋产量6.40万吨,下降16.6%。年末生猪存栏57.61万头,下降0.4%;年内出栏95.43万头,增长5.2%。年末羊存栏5.25万头,下降3.0%;年内出栏16.42万头,下降4.0%。年末家禽存栏1276.1万只,增长13.1%;年内出栏4209.97万只,增长6.4%。水产品产量达到2.77万吨,增长15.9%。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997台,小型拖拉机9750台;联合收割机3265台,农田排灌动力机械29896台。当年实际机耕地面积339.95万亩,下降2.0%;机械收获面积达280.58万亩,增长0.06%;机械植保面积316.98万亩,较上年基本持平。农村用电量19.10亿千瓦时,增长8.5%;农业化肥施用量9.82万吨,比上年减少27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较快恢复。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1%。从主导产业看,六大主导产业“五升一降”,其中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值增长63.9%、生态家居产值增长12.3%、绿色食品产值增长11.7%、节能环保产业增长4.3%、碳基新材料增长0.3%、高端装备制造产值下降4.8%。从企业效益看,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0%,资产负债率为58.0%。从各行业看,全市29个行业大类中有22个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为75.9%。

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98.80亿元,较上年增长9.8%;完成竣工产值75.30亿元,建筑业劳动生产率24.34万元/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48.68万平方米,较上年下降3.6%;房屋竣工面积180.97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1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增长3.3%。从投资结构看,第二产业保持较高增长,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80.7%,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9%。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增长4.4%,国有经济控股企业投资增长46.2%,投资活力度及有效性持续扩大。从重点领域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1.9%,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0%,高技术投资增长3.1%。从项目建设情况看,全年新开工项目271个,同比下降10%。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5.96亿元,较上年增长6.7%。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11.24亿元,增长26%。分行业看,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50.7%、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42%、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32.1%、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长2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限额以上零售额94.86亿元,增长29.5%;乡村限额以上零售额16.37亿元,增长8.6%。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06.03亿元,增长26.8%;餐饮收入5.2亿元,增长11%。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49.3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出口总额137.5亿元,增长1.9%;进口总额11.8亿元,下降18.1%。全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额1.90亿美元,同比下降41.3%,成功签约威兆半导体等116个项目。外向型经济扩展,服务外包执行额6亿美元,新增外贸企业67家,新入驻徐州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企业21家,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额5.5亿元。

六、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2022年全市铁路里程85公里,公路总里程3374.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G30)38.8公里,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328.61公里,农村公路3007.30公里。全年货运量2485万吨,增长9.2%,其中公路货运量1374万吨、水运货运量1111万吨,分别增长11.0%、7.0%。公路客运量1807万人,增长14.8%;港口吞吐量1181万吨,下降4.5%。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年末邮政线路总长度660公里,农村投递线路长度3523公里。全年邮递国内、国际函件及机要文件14.45万件,包件0.29万件,汇票0.62万张,报刊发行1178.08万份,快递业务总量815.87万件,邮政业务收入2.88亿元。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7.52万户,下降6.4%。

七、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收支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实现一般预算收入43.28亿元,同口径增长1.9%。主体税种中,房产税增长21.1%,城镇土地使用税增长8.4%,契税增长19.7%,资源税保持持平,企业所得税下降6.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30亿元,较上年下降1.4%。其中,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支出分别增长1.8%、7.1%、6.3%。

金融信贷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18.13亿元,较上年增长8.1%,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76.23亿元,增长16.0%。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938.67亿元,较上年增长19.0%。其中,居民短期贷款余额138.42亿元,增长20.6%;居民中长期贷款余额297.87亿元,增长5.1%。居民消费贷款306.59亿元,较上年增长6.0%,其中短期消费贷款增长25.3%,中长期消费贷款增长4.6%。

保险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93亿元,较上年下降0.5%。其中,财产险收入9.15亿元,增长1.2%;人寿险收入9.78亿元,下降2.0%。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6.98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财产险支出6.08亿元,增长12.6%;人寿险支出0.91亿元,下降4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年专利申请授权量284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650件,增长41.9%;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907,比上年末增长17.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7件。2022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5家,获批57家,通过率60%,较去年增长17.3%。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100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获批3家优秀、7家良好。组织申报省创新支撑计划乡村产业振兴项目13个、现代农业项目3个、社会发展项目7个。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校企联盟29家。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小学校207所,在校学生14.13万人;初级中学47所,在校学生9.95万人;高中17所,在校学生4.56万人;职业中学2所,在校学生9972人;普通高等专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47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661人;在园幼儿4.49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300余场,送戏下乡100余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博物馆创建成国家 4A旅游景区,推进红枫园、时光隧道、悦侬生态园及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发建设,新建大型生态停车场五处2万余平方,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丰富文艺演出活动,“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大舞台基层节目、农民画剪纸优秀作品校园巡展、“运河春华志愿红”新时代文明实践汇演相继开展;组织春夏秋免费艺术培训5000余课时、受益12000余人次,“小薇读书会”阅读活动30余期。文艺精品日益繁荣,柳琴小戏《支招》荣获省级奖项;创作徐州琴书《认娘》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复排大型柳琴戏《运河滔滔》送戏乡下乡30场次,组织剪纸、农民画作者创作相关题材的作品100幅,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画展活动。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合计5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个等。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347张、比上年增长3.4%。2022年国家级“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建设联合病房4个,专家工作室13个,建成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2个、省级社区医院2个、省市特色科室4个等。20家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基建改造,争取相关医疗设备311台(件)。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人均提高至93元,基本公卫服务省定指标全面完善,免费“两癌”筛查3.1万人、免费发放叶酸8.7万瓶、产前筛查率100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45%。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14.5万人次,创建省级老年友善医院47家、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5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羽毛球、象棋、健身气功·八段锦、“智绘定向”创意智绘、太极拳、广场舞等比赛,成功举办2022年邳州市全民健身服务行活动15场。加强体育人才培育,组织参加徐州市二级社会指导员线上学习和线下技能培训,邳州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500余人。竞赛竞技全面发展,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空手道、田径、举重、皮划艇等比赛中,个人与团体努力拼搏,最终荣获金牌6枚、银牌7枚、铜牌3枚的优异成绩。

十、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环境持续优化。2022年全年着力优化宜居环境,持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先后完成道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建设运河高架桥等5处防撞墩;铺设沥青路面9.23万平方米、人行道0.88万平方米、生态砖1.774万平方米、安装城市路灯119杆、中杆灯31杆、修复光源故障2392盏,线路故障1349处;完成城区18处易积水点改造工程,新建排水管网8924米,增加雨水井448个,安全监测60座桥梁。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131.8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37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43.09%。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年PM2.5年均浓度为3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2%,自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跨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75.9%,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势,8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地表水优Ⅲ比例持续保持100%,张楼国考断面、索家省考断面、谢湖村桥省考断面历史性达到Ⅱ类水质。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和高风险遗留地块全部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有序开展省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审计整改工作。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开展大运河文化带、邳州银杏景区生态安全缓冲区等项目建设,光大环保创成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宣传示范点。同时严守生态红线管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十一、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90.65万人,其中,男性99.51万人,女性91.14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100,年末常住人口143.43万人。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推进,城镇化率为59.49%,较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7元,较上年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31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8元,增长6.8%。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428元,较上年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597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969元,增长7.2%。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2022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0.5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46.2万人,职工医保医保参保人数达14.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5%。全国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联网救助率超过95%,累计救助人次32.1万,支出救助资金8907万元,其中住院救助14.3万人次,救助资金7704万元。企业纾困稳岗个人失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2022年为2161家企业直接发放稳岗补贴2089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9935人次1675万元;发放失业补助金2370人次219万元;代缴职工医保9546人次406万元;发放技能提升补贴799人次133万元。有效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城乡居民低保标准为709元/月,全市最低生活保障1.26万户、2.75万人,共发放保障金14192万元;为全市4.89万名老人发放尊老金2863万元。

注:1.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与往年不具可比性。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