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吴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全区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天堂苏州·最美吴中”发展愿景,实施“产业强区、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十四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吴中位列全国市辖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百强区首位,在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中,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9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9位、科技创新百强区第9位。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9.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7亿元,下降8.5%;第二产业增加值700.64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800.96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46.1:52.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9万元,比上年增长8.6%。

产业质量持续攀升。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9.6亿元,同比增长23.2%;实现工业投资105.8亿元,同比增长7.3%。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分别达499亿元、800亿元与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5.8%。全年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642个,新增省市级智能车间(工厂)31家,示范标杆智能制造企业不断涌现。成立区投资促进中心和科技招商中心,建立“2+3”招商体系,成功承办首届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举办首届工控中国大会、中国(苏州)太湖医药创新大会,全年签约项目195个、投资总额超1900亿元。特色产业亮点纷呈,百度智能网联汽车成功落户,航天云网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经开区获评苏州首个省级信创先导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中检集团·中国计量院创新园开园运营。2021全年新设市场主体3.79万户,其中新设企业1.52万户,比上年增长22.58%。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3.65万户,其中企业9.7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86%。

财政收入保持稳健增长。2021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税收占比比为90.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非税收入完成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二、农业

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8.7%。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9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08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3万吨,比上年增长8.4%,其中夏粮产量0.2万吨,增长286.9%;秋粮产量2万吨,增长0.3%。年末生猪存栏2.04万头,是上年的19.2倍,全年生猪出栏0.17万头,增长16.3%。主要农产品中,猪肉产量130吨,增长4.6%;蔬菜产量10.4万吨,下降1.3%;水产品产量0.9万吨,下降67.6%。

农业农村焕发新活力。临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苏州市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建成运营太湖农产品供应链中心。新增高标准农田5100亩,建成省级园艺作物标准示范园2个。成立苏州市首家家庭农场联盟,南环桥市场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洞庭山碧螺春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全国县域特色产业,吴中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东山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香山街道舟山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木渎镇香溪社区等3个项目入选苏州市环境整治提升典型案例。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特色康居乡村62个、区美丽乡村63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200亿元,达22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分行业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六大行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4.5%、31.6%、21.4%、26.1%、137.8%和17.2%。从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产值1519.6亿元,比上年增长31.3%;私营企业产值1504.0亿元,增长22.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720.0亿元,增长9.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利润总额142.4亿元,增长25.9%。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化学纤维用浆粕 6710 32.9
金属压力容器 14007 42.7
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6413162 24.9
    钢  材 24217 -7.2
电动机 千 瓦 12082059 0.9
    滚动轴承 万套 3860.8 -14.7
    工业机器人 402 95.1
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 台(套) 9944881 79.9
模具 67763 6.2
阀门 31719.6 17.8
5672011 10.2
   电力电缆 千 米 140585 4.9
电动手提式工具 2234346 40.3
印制电路板 平方米 2844025 1.7
纸制品 151967 18.7
服装 万 件 11772 11.3
医用口罩 万只 10314 18.0
塑料制品 88376 14.4
    电子元件 亿只 82.16 8.9

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271.8亿元,增长8.3%;竣工产值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40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4%,其中新开工面积472.7万平方米,下降34.2%。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9.4万元/人。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32.3亿元,比上年下降8.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4.8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3亿元,下降78.4%;第二产业投资105.8亿元,增长7.3%,其中工业投资105.8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投资528.7亿元,增长6.0%。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50.9亿元,增长129.9%;民间投资409.6亿元,增长9.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3.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9.4亿元,增长9.2%。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5%。

全年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48.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41.0亿元,增长10.7%,高技术服务业投资7.2亿元,下降10.7%。完成新兴产业投资100.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15.8%,其中生物和新医药、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78.8%、130.2%、684.3%和15.8%。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15.1亿元,比上年增长6.6%。房屋新开工面积250.8万平方米,增长8.3%;房屋施工面积1180.9万平方米,增长0.4%;房屋竣工面积85.7万平方米,下降41.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1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04.1万平方米,增长17.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6.9%、1115%、70.4%、39%和35.2%。汽车类商品零售额21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2.8亿元,增长507.7%,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从上年的0.2%提升至1.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1.3%。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9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出口66.9亿美元,增长14.9%,进口27.7亿美元,增长16.8%。贸易方式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6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7%,快于加工贸易18.4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71.1%,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进出口48.8美元,增长27.2%;外国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4.6亿美元,增长11.7%;私营企业进出口47.3亿美元,增长28.5%。

七、财政金融

2021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税收占比比为90.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非税收入完成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用于民生改善的城乡公共服务支出为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的80.3%。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080.3亿元,比年初增加325.6亿元,比年初增长11.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252.2亿元,比年初增加176.3亿元,比年初增长16.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447.1亿元,比年初增加426.8亿元,比年初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74.3亿元,比年初增长9.0%;中长期贷款余额2301.0亿元,比年初增长15.1%。

八、交通物流

2021年,全区交通系统完成客运量1158万人次,较上年下降36.4%。其中公路客运量1114.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3610.9万人公里;货运量4092.1万吨,货运周转量241933.6万吨公里。水路客运量43.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88.1万人公里;货运量 47.5万吨,货运周转量 14040.1万吨公里。至2021年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152公里,其中三级以上公路1030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353公里。年末营业性车辆拥有量为7895辆,其中客运汽车282辆,货运汽车7613辆,分别较上年减少3辆、33辆。

九、科技教育

新增高企培育入库7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3家。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642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25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1家。伟创电气等13家企业获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瑞可达、精濑光电获中央财政重点小巨人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成功落户,成为全市首个“国字号”大学本部,研究生院整体迁至吴中。新签约大院大所8家,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市研发中心83家。新增省双创人才8人、姑苏领军人才33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经开区省级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进位至14名。专利授权量达23727件、增长28.4%,PCT专利申请558件。

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开展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落户运行,苏苑高级中学新校区等10个学校项目投用。新增省、市优质园13所。新招录“年金制”教师996名。中、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年末拥有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计85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13.8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8万人;毕业生2.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毕业生1.1万人;拥有专任教师9859人(不含幼儿园和大学)。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94所,比上年末增加4所,在园幼儿3.7万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签约落户,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落户运行,苏苑高级中学新校区等10个学校项目投用。新增省、市优质园13所。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区图书馆获评“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旺山遇见卢浮宫、skybook天书、仁德山庄公共文化空间获评市“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积极开展“百年华诞 筑梦前行”——吴中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乐动吴中”民族音乐会、京剧名家名票演唱会、区青年歌手大奖赛等大型文艺演出及赛事,承接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及美术书法作品巡演。打造公共文化艺术空间,举办“太湖大讲堂”、“我们的节日”、成人工艺培训等各类群文活动近600场次。开展文化三下乡专场演出25场,服务群众超50万人次。

全区拥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个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5A级景区、5个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0个星级乡村旅游区,开放景点60余个。全年接待游客1980万人次、增长23.7%,旅游总收入超300亿元、增长23.2%,金庭镇石公村等3个村获评国家、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遗产保护形成示范,至2021年底,吴中区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3处。(出处:政府工作报告)

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56所,其中医院28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16家。卫生机构床位6912张,其中医院6033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879张。卫生技术人员841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36人、注册护士3742人。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量694.1万人次。成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中合作医院”,引进8个国内知名临床医学专家团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吴中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率先启用5G数字化移动疫苗接种车并获全省推广,建成省示范发热门诊1家、市规范发热门诊3家。

天鹅湖体育公园、甪直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越溪文体中心建成投用。更新安装全民室外健身器材52套,拆除41套。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建设。完成3000余人国民体质测试任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举办区四届全民体育运动会,共计近2万人直接参与,照片直播浏览量达到197万人次。木渎镇广播体操获全运会大众组二等奖,独墅湖实验小学获全国啦啦操比赛第二名。度假区太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入选2021年中国特色小镇50强。苏州湾马拉松赛获评全国田协金标赛事。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40.0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8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7.29%。年末户籍总人口75.2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6%。户籍人口出生率9.1‰,比上年下降2个千分点;户籍人口死亡率6.14‰,比上年下降0.27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2.92‰,比上年下降1.82个千分点。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778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7060元,增长19.9%。

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参保2.4万人、住房公积金缴存5.6万人。新开工安置房5921套、竣工交付9321套。启用区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发放各类补贴4.5亿元。完成尊老金提标扩面,成立国润智慧养老标准研究院,建成木渎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布“吴中颐养·太湖享老”品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平稳上线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增至3145元/月。越溪街道莫舍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完成3家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

年末全区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87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18万人,比上年增加2.9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6.46万人。完成尊老金提标扩面,成立国润智慧养老标准研究院,建成木渎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布“吴中颐养·太湖享老”品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平稳上线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增至3145元/月。越溪街道莫舍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苏州湾地下空间全面竣工,龙湖东吴天街开业运营。独墅湖第二通道主线隧道贯通,阴横山连接线基本建成,苏同黎公路、中山路二期建成通车。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566个,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1条。建设海绵城市项目82个,新增口袋公园10个,建成防洪闸、排涝站26座。通过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省级验收。人防、电力、通讯、燃气、照明等设施不断完善。开展违法建设整治,治理各类违法建设263万平方米。垃圾分类实现全域覆盖,“三定一督”小区达100%。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23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5部。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8%,其中工业用电量54.5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8.3亿千瓦时,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4.5%。全区供水管道长度2620公里,水厂综合生产能力55万立方米/日。全区排水管道长度3022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59万吨/日。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绿色生态彰显新优势。《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条例》发布实施,召开太湖生态岛建设推进大会,编制完成《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入选全国水污染防治典型案例,太湖生态岛获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遥感应用示范基地”成功落户。吴中入选全国整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立“林长制”,全区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32.8%、72.5%,保持全市第一。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等2个项目入选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完成渔洋山水源地近岸生态修复。建成木渎新城污水厂二期,新、改建污水管网71公里,建成排水达标区68个。疏浚整治河道115条,建成生态河道14条、生态美丽河湖30条,国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太湖水质藻情总体达到近5年最好水平。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双百日”攻坚行动,PM2.5平均浓度28.5微克/立方米、下降13.7%,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5.3%、提升2.2个百分点。新增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3个。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开展“百团进百万企业千万员工”安全生产宣讲,工业企业风险报告实现全覆盖。开展既有建筑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成排查1.2亿平方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8.1%、37.5%。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家庭减灾能力调查。构筑消防安全“331”治理机制,完成86个重点赋色区域挂牌整治。“天眼”系统全面建成,推广智能感知云广播,“意识防”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八类”案件破案率达96.3%。深化网格联动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进网格,矛盾纠纷调解率达98.5%。成功化解重复信访案件441件。“幸福微实事”社会治理项目入选司法部案例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