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新沂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沂市统计局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徐州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打造“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建设“徐州工业第一县”战略地位,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突破、重大项目支撑、企业培大育强、产业质态提升、平台功能强化”五大工程,全市“稳”的信心愈发坚定,“进”的态势愈发明显,“转”的路径愈发深入,“调”的成果愈发显现,“惠”的力度愈发强劲,“防”的措施愈发精准,圆满实现“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综合实力稳步增长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1.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1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97.87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390.39亿元,增长14.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942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546美元。新沂市连续5年获评全国百强县,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县。

图1:2016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产业结构持续向好全市三次产业结构11.9:38.1:50.0,三次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 0.52、2.65 和6.93个百分点,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1.1和1.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逐步壮大,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重点实施19个产业数字化项目、20个数字产业化项目以及2个数字化治理项目,建成省级智能车间5家、智能工厂3家、省星级上云企业37家。经初步认定,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29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8.4%,高于全部规上企业营收72.2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疫情虽给市场造成一定影响,但后期随着政府各种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逆势增长等,给投资兴业者注入强有力的动力,市场恢复好于预期,全市市场主体规模保持稳健增长。2021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53家。全市工商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3万户,其中新增工商登记企业8188户,同比增长22.8%。全市新增私营企业6918户,累计私营企业31731户,同比增长11.7%;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13951户,累计个体经营户99445户,同比增长6.6 %。截止12月末,全市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 329 家,每万人拥有个体工商户1030户。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0.30万人,同比下降1.2%;其中男性人口57.29万人,女性人口53.01万人,男女性别比例108.1:100。当年出生人口7636人(含往年出生补报人口),人口出生率6.88‰;死亡人口14091人(含往年死亡未销人口),人口死亡率12.70‰。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6.09万人,同比下降0.9%;其中城镇人口55.06万人,同比增长0.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市农林牧渔业(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174.28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89亿元,同比增长9.5%。粮食生产平稳运行,全市粮食面积159.18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粮食总产量14.4亿斤,比去年略增。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生猪出栏69.45万头,同比增长38.4%;家禽出栏2173.26万羽,比去年略减。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全年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6.1万亩,高效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比重提升至35.4%,形成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两品一标”认证总数达40个,“新沂大米”“新沂水蜜桃”“阿湖葡萄”成为新沂农业发展新名片。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77个,总投资91.82亿元;招引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乡村产业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83.7亿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家,徐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36家。新沂山水田园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入选2021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获批省级“一园两基地”3个,成功举办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苏省主会场活动。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质效提升全市实现工业应税销售收入543.40亿元(征收期),同比增长31.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3%和13.8%;全市工业用电量26.36亿千瓦时,与去年基本持平。行业增长面持续扩大,全市列统的30个工业行业大类总产值增长面近九成,其中12个行业产值增速超50%。主导产业优势表现明显,四大优势产业呈现“两快一稳一缓”态势,智能电器、冶金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435.9%、42.9%、7.6%、-2.4%;四大新兴产业呈现“一强三快”态势,新能源、精密制造、数字经济、医药健康分别增长269.6%、32.6%、49.7%、12.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6%。

新兴产业增势较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121家,较年初净增3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9.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8.8个百分点,占比33.6%,较上年末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683.5%、401.8%、96.8%、50.4%。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17.0%。

建筑市场健康运行全市新增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21家,年末联网直报企业达到93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2.4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在外省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7亿元。本年签订合同额229.11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为162.45亿元,同比增长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共排定重大产业项目110个,共完成投资300.3亿元;共完成“765”计划认定签约项目89个,认定开工项目86个,认定投产项目65个,“765”项目开工率、投产率、转规率均位列徐州县(市)区第1。新凤鸣、科隆新能源等一批投资体量超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创造了新沂产业发展的“加速度”,新凤鸣项目成为徐州首个突破百亿的“1号工程”。重大产业项目、“765”项目的稳步推进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1%,占全部投资68.7%,占比较去年提高5.0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5.3%,增速较去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企业“二次创业”步伐加快,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5.8%,高于全部工业投资18.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50.4%,较去年同期提高8.3个百分点。高技术投资积蓄增长后劲,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1%,高于全部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6.4%,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新兴产业领域投资增势显著,投资增速超50%。

五、国内外贸易

商贸市场量稳质升。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33亿元,同比增长28.5%。四大行业均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分别实现销售额182.54亿元和60.29亿元,同比增长61.7 %和36.6 %;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实现营业额1.03亿元和3.16亿元,同比增长35.7 %和68.2 %。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速提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品位不断提升,限额以上21类零售商品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通讯器材类、家具类、化妆品类分别同比增长45.6%、50.7%、230.6%、110.1%。新业态持续活跃,新沂再次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市限上单位实现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12.1%,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15.4个百分点,占比27.8%,较去年同期提高11.8个百分点。线上消费火爆带动快递业快速增长,全市快递业务量达18652万件,同比增长25.4%,业务量稳居各县市第1,快递业务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11.9%。

对外贸易再创佳绩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6.66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3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35.14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进口额34.6亿元,出口额100.54亿元。保税物流中心(B型)招引新加坡金鹰集团、香港轩睿国际、格鲁吉亚中汇寰宇等头部企业入驻,进出区集装箱量突破2.6万个,形成纤维、金属制品及快消品三大特色产业,全年进出口总额28.9亿元(进口19.73亿元),同比增长425.5%,在全省同类保税区中稳居第一。举办“亚马逊卖全球,保税区买全球”、“保税仓+直播”等专题活动,跨境电商实现零突破,全年招引跨境平台企业40家,实现交易额5.8亿元。新沂互联网产业园连续获批徐州市示范园、人才培训基地,是徐州县区中唯一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

六、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全市公路里程2899.58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12.20公里,内河航运里程126公里。年末公路客运量65万人,公路货运量5333万吨;铁路客运量112.39万人,铁路货运量94.31万吨;水路货运量558万吨。新沂港开通至太仓、南京、连云港的集装箱航线,形成每周6班固定航次。全年货物吞吐量达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万标箱,节约物流成本约3亿元。路网体系持续优化,京沪高速连接线、204县道新时线等项目建成通车;京沪高速改扩建、268省道新沂段、344省道新沂段等项目加快推进,“两环七射”对外通达路网、“五纵六横”干线连接路网基本形成。铁路枢纽功能增强,连徐高铁建成投运,一年来共发送旅客约62万人次;合新、潍新高铁开工在即,新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2小时通勤圈”;中新钢铁铁路专用线加快实施,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全省两个县级铁路货运枢纽之一地位。水运网络不断延伸,新沂港与中远海运集团合作,纳入中远海运全球航运节点,设置外贸集装箱还箱点。新沂通用机场是全国首批8个、江苏第一家以通用机场命名的A类机场。航空科普馆建成投用,年接待人数达11万人次。

表1.2021年运输量完成情况

公路 水路 铁路
客运量 货运量 客运量 货运量 客运量 货运量
万人 万吨 万人 万吨 万人 万吨
65 5333 - 558 112.39 94.31

邮政电信业稳健增长。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9.33亿元(含移动、联通,下同),同比增长18.0%。电信、移动、联通、铁塔等电信运营商5G基站建设加快推进。本地固定电话用户6.63万户,减少0.16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08.91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33.85万户,增加2.43万户,同比增长7.7%。

旅游业恢复发展向好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个,星级酒店2家,旅行社(分社、营业部)23家,江苏省自驾游基地1家,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1个。全年接待游客560万人次,其中马陵山风景区接待92万人次、窑湾古镇接待308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80亿元。先后参与扬州园博会活动、苏州运博会等专场推介。成功举办春山花海·心怡新沂第六届桃花节暨春季文化旅游节、“好物直播”新沂特色农副产品现场直播展销等活动。棋盘镇王徐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窑湾镇三桥村、高流镇老范村入选徐州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华棠绿豆烧通过省级工业旅游点复核。全域旅游智能可视化监管平台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培育项目。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两端增长全年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71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税收收入36.88亿元,同比增长14.5%,税占比84.4 %,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主体税种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是17.44亿元、4.51亿元、3.82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5%、67.4%、32.7%。全年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3.07亿元,同比增支6.67亿元,同比增长6.9%。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教育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同比增长2.1%、6.1%、9.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11.4 %、21.6 %、9.1 %。

表2:2021年全市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项   目 绝对量(亿元) 增幅(%)
上划中央收入 31.06 27.5
 #增值税 17.44 16.5
 #企业所得税 6.77 67.5
 #个人所得税 5.72 32.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3.71 16.6
 #增值税 17.44 16.5
 #企业所得税 4.51 67.4
 #个人所得税 3.82 32.7

金融信贷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8.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1%,比年初增加34.71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9.0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比年初增加44.7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97.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比年初增加122.86亿元。其中,中长期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77.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5%,比年初增加30.18亿元。

表3.202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  标 余额(亿元) 比年初增加

(亿元)

比上年同期±%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608.21 34.71 6.1
城乡居民住户余额 379.08 44.76 13.4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597.67 122.86 25.9
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 177.68 30.18 20.5
中长期贷款:单位普通贷款 208.07 62.87 43.3

保险事业有序发展。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95亿元,同比下降1.3%。分类型看,财产险保费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5.9%;人寿险保费收入8.67亿元,同比下降5.9%。全年各类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4.28亿元。分类型看,财产险支出3.78亿元,赔付率60.14%;人寿险支出0.5亿元,短险赔付率0.45%。全年保险深度为1.91%,较去年下降0.28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1555.84元/人,较去年下降0.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发展动力强劲全年专利授权量4403件,比上年增长39.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67件,增长29.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7件,增长14.8%。全市精准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储备库,组织73家企业申报国家级高企,全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17家,是2017年的6.38倍,保有量县区第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2家。新获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7家已获批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绩效评价全部良好以上、4家徐州市级绩效评价获得优良等次,优良率在徐州位居第1。重点科研项目51万平方米医药大健康产业园、7.5万平方米科创园二期、3.5万平方米3D打印产业基地、1.8万平方米研创园一期等加快推进。全力打造国家级水性超纤、省级高端纺织、冶金铸造产业园,逐渐形成“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错位发展新格局。高新区东陇海科技园、明发软件谷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不断完善。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288所,其中,中学40所(高中10所),小学123所,特教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123所。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186899人,其中中学86176人,小学100723人。特教学校在校生336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827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954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100%。高考本科上线率91.0%,位居徐州五县(市)两区第1,中考成绩稳坐徐州大市第一方阵。全市教职工12705人,其中专任教师12229人,当年完成新教师招聘672人。“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市154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5+2”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共有15.7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5%;持续强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累计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61家,压减率达100%。

表4.2021年全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指   标 招生人数(人) 学校个数(个) 在校学生数(人) 毕业生数(人)
一、普通学校 29877 40 86176 22729
1.市镇中学 28122 33 61834 18112
其中:高中 10010 10 24342 3774
2.农村中学 1755 7 6363 1755
二、小学 14382 123 100723 20584
1.市镇小学 11441 46 73766 13770
2.农村小学 2941 77 26957 6814
三、幼儿园 10317 123 36954 12302
1.市镇 7704 77 27822 8673
2.农村 2613 46 9132 3629
四、特教 7 1 336 43
五、职教 3240 1 8274 2224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文化站18个、公共图书馆1个(其中公共图书馆共有藏书54.4万册)、博物馆1个、电影放映单位23家。全年编排并启动2021年“启航·新沂”文旅惠民嘉年华活动,累计开展“我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暨3.5学雷锋日文艺志愿者进基层活动、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花厅讲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各类活动360余场次。“非遗进窑湾古镇景区项目”成功申报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7名传承人入选第四批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合沟镇荣获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窑湾核心展示园建设项目、花厅遗址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利用设施入选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入库项目。

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共建成省示范卫生院16家,中医馆20个,妇幼健康规范化门诊14家。建成4个区域性医疗中心,已有2家卫生院被评为基层二级医院。全市已建成247个村卫生室达到徐州市规范化建设标准,占行政村总数的97%。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实现全覆盖,一类疫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新生儿健康管理率、访视率均在96%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产后访视率达到98%以上。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有效落实,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疫情处理率100%。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88元。全市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89万人份,其中年内新建合格档案4994人份,建档率达到90%以上。全市扎实推进疫情防控工作,全市报告无症状感染者0例,聚集性疫情0起。构建免疫屏障,有序推进疫苗接种。

体育事业发展持续向好。全市共有健身点680个,建成体育设施1955个,参加省级赛事获奖牌3枚,徐州赛事获奖牌15枚。持续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新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4人。举办篮球、足球等群众性健身活动10项80余次,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开展篮球、足球等各类公益培训、讲座1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近1000人次。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完成3000余人有效数据监测。承办2021年徐州市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组织10余支队伍参加全国、省、市级中小学生田径、篮球、足球等比赛。累计开展科学健身服务行活动10次,面向港头、墨河、瓦窑、阿湖等20余个镇、村捐赠体育健身器材总价值100余万元。

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全市PM2.5浓度为35.5微克/立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11.9%;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5.5%,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建成区485家餐饮单位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100%,使用率100%。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全市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考核标准;地表水优Ⅲ比例为100%;骆马湖新店和窑湾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无劣Ⅴ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危废固废环境隐患清零。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实现试点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708.73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

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以争创全国“碳达峰”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实施工业转型源头降碳、能源结构优化减碳、循环经济助力降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低碳生活转变“五大行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流动,确保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实现“双赢”。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耗236.4万吨标煤,较上年同期增长1.2%。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86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2%。按收入结构分,工资性收入16384元,同比增长10.0%;经营净收入6431元,同比增长8.5%;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1874元和4997元,分别增长11.3%和12.8%。按居民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55元,同比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0元,同比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1.65:1缩小为1.61 :1 。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56元,同比增长20.9%。按居民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00元,同比增长17.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19元,同比增长27.0%。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29.4%,其中城镇居民为29.0%,农村居民为29.9%,均在30.0%以下。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市城乡居民养老参保人数38.56万人(含领取待遇人数),参保缴费率达99%。领取养老金人数15.57万人,发放养老金4.26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全市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十一年连增”,从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7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90元。同时,将骆马湖其它水域建档立卡禁捕退捕专业渔民438人参照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全年为6850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1051.4万元,为3658人次代缴医疗补助金149.4万元,为6994人次发放失业补助金649.6万元,为258名企业职工发放技能提升补贴53.6万元。

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创建“新沂好就业”网站,“新沂人社在线”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服务平台,举办直播带岗新模式“就业沙龙”活动,精准匹配重点群体实现就业。线上线下共举办招聘会54场,达成就业意向13491人,开展外出校园招聘1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392人。全市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8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立全市企业人才用工需求数据库,共有企业605家,就业岗位27551个;开展农村劳动力动态监测工作,一对一推送岗位10140个。全市新增见习基地5家,全市见习基地已达到29家,开发见习岗位299个,见习人员272人。成功举办新沂市创业大赛,参加徐州市创业大赛,完成创业培训1832人次,支持成功自主创业3881人,创业带动就业13996人。

十二、城乡建设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加快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步伐,完成钟吾南路绿化、G311沿线绿化提升、臧圩河南段景观带、高速出口南侧景观改造、城南体育公园等工程;海绵城市加快建设,15个单位小区海绵改造已完成;建设口袋公园3处,新增改造城市绿地约82.5万平方米。城区居民出行条件持续向好,全市建设完成徐海路、徐海西路、东立交、徐海路沭河大桥等工程约2.89公里。体育场改造、青年路幼儿园、新安中心卫生院、城南农贸市场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按序时建设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殡仪馆等项目稳步推进,有效补强城市文体、教育、卫生等民生短板。全市已完成安置房新开工任务8418套,总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任务完成6062套,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棚改工作已连续3年荣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彰。

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加速农村污水治理进程,全年结合各镇发展需求共计新建、改建镇区管网约34公里,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209个,我市行政村治理率达100%、自然村覆盖率达59.5%、农户覆盖率达54.9%、设施运行率达90%。建设镇级污水厂尾水导流管网3.5公里,建设生态缓冲区生态湿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修复镇域污水管网破损点36处,改造检查井98座。实施农房改善项目22个,完成5500户改善任务。清理村内公共空间393.65万平米,完成绿化造林3.14万亩,新增垃圾分类试点镇4个,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85公里,新建农村公厕430座、村内道路570公里,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累计建成特色田园乡村25个、美丽宜居村庄201个。

有关词语说明

“一支点一门户一中心”:徐连经济带战略支点、淮海经济区重要开放门户、徐州城市副中心。

“1号”工程:投资50亿元 (或3亿美元) 以上的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项目。

“4+4”先进制造业:冶金材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智能电器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新能源、医药健康及医疗器械、精密制造、数字经济四大新兴产业。

“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

“765”项目:年内徐州市计划签约产业项目700个、开工项目600个、投产项目500个。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就业形势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设施农业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铁路客货运量数据来自新沂火车站;电信业务、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城乡建设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文化事业、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电影放映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新沂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GDP、工业、投资、贸易、粮食产量、城乡居民收支等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