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矢志扛旗夺牌,奋力跨越赶超,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快进,主要指标逐季向好、加快提升,产业结构持续调优,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为“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保持持续增长。经核算,202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31亿元,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4.3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2.9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8.97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优。三次产业结构为12.47:42.42:45.11,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7.53%,三产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2.79亿元, 可比价增长4.9%。其中:农业总产值66.73亿元、林业总产值5.98亿元、牧业总产值30.93亿元、渔业总产值35.5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59亿元,占比分别为50.25%、4.50%、13.50%、26.78%和4.97%。
粮食产量总体稳定。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4.44万亩,比去年减少0.13万亩;油料播种面积3.40万亩,增加0.01万亩;蔬菜(含菜用瓜)面积30.89万亩,增加0.39万亩。粮食总产量64.40万吨,较去年增加0.01万吨。其中,夏粮总产27.40万吨,增产0.02万吨;秋粮总产37万吨,与去年持平。分品种看,小麦总产27.37万吨,增产0.03万吨,亩产386公斤,亩均比去年增长1.5公斤;水稻总产29.82万吨,增长0.11万吨,亩产558.5公斤,亩均比去年增长1.5公斤。全年粮食平均单产445.87公斤/亩,较上年增长0.47公斤/亩。
畜牧业实现稳产保供。截止2021年底,全县生猪出栏50.67万头,同比增加9.04%;年末存栏35.7万头,同比增加5.65%。家禽出栏1015.4万只,同比增加7.33%;家禽年末存栏337.32万只,同比增加6.34%;禽肉产量1.45万吨,同比增加8.91%。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85.14万亩,当年新建高标准农田8.6万亩。诠溢食品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成功落户,华绿生物A版成功上市,培育示范家庭农场215个,食用菌产业被列入市重点培育产业集群。“食在泗阳”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泗阳白酥梨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超7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实现工业增加值204.8亿元,增长13.5%。332家规上工业单位,实现工业总产值455.15亿元,增长30.2%,增加值增长18.1%。实现工业用电量28.45亿千瓦时,增长21.2%。 10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410亿元,增长26.9%。其中机电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全年分别实现产值16.87亿元、21.77亿元、123.76亿元,增速分别为9.0%、26.9%、15.9%,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70%、4.78%、27.19%。
建筑企业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末,全县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业企业达78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2.37亿元,与上年增长12.2%;完成竣工产值16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57.0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33.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回升。202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发展,增长8.6%,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9.1%。分产业看,一产投资增长2.8%,二产投资增长19.1%,三产投资下降16.8%。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量的比重为2.1%、70.6%和27.3%。按构成看,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5%,占总投资79.1%;房地产完成投资61.16亿元,同比增长2.1%,占总投资20.9%。
五、国内外贸易和服务业
消费市场持续回暖。202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81亿元,增长16.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31.4亿元,同比增长37.5%,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同比增长37.6%,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3.1亿元,同比增长36.6%。
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全县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28亿美元,增速54.13%,其中:出口9.35亿美元,增速46.55%。实际利用外资到账8129万美元,下降33.11%。
服务业增势较好。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44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75亿元,增长22.1%。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6.47亿元,增长33.8%。临港物流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醉美泗阳”生态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举办第11届中国月季展览会、成子湖微型马拉松、千车万人游等活动,全年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71.08%、68.13%。
六、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21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17.63亿元,同比增长36.3%,其中:税收收入46.76亿元,增长21.5%。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98亿元,增长19.8%。其中:税收收入26.41亿元,增长20.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2.6%。上划中央收入19.02亿元,增长17.3%。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6.63亿元,增长53.6%。2021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99亿元,减少6.6%,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为66%。
金融信贷发展较快。202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53.97亿元,比年初净增59.13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速为11.9%;各项贷款余额696.69亿元,比年初净增95.47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速为15.9%。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343国道来安至众兴段启动建设,267省道、347省道发展大道段加快实施,王穿线、宿众线等县道完成改造,钱爱线上跨新长铁路立交桥建成通车。新改建农村公路133公里、桥梁22座,建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0公里。6项电网主网工程竣工投产,5G网络基本实现县城和镇区全覆盖。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5%。城南、城北等片区开发稳步推进,庐山路、巢湖路等骨干道路建成通车,县城格局由单中心向多组团转变。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造棚户区10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14个,完成12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拆除违法建设1.7万平方米。公共配套不断完善,新建二类以上公厕3座,前进、府苑等城市之家建成投用,新增停车泊位5900个。完成泗塘河、南包河水环境治理工程,改造易淹片区和积水点5处,重点路段内涝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爱园公园改造等25个绿化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城市绿地18.6万平方米。
美丽乡村展现新姿。创建省级绿美村庄10个,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整治提升自然村庄150个,新增美丽宜居村庄36个,通过省命名特色田园乡村2个,荣获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第一等次。编制完成王集、新袁小城市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六大类144个重点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农房改善和公共空间治理,竣工农房改善项目11个,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落地见效,首批入库项目183个,建成示范镇2个、示范村20个,穿城镇颜圩村入选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新建乡镇污水管网23公里,14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完成破旧设备维修更新,村庄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一般固废无害化处理率超95%。
生态环境持续提高。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2.4%,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1.6%,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要求,单位GDP能耗仅上升3.76%,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49.79万吨标煤,增长5.6%,完成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6个,淘汰高耗能设备122台,7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培育“绿色标杆”示范企业4家,金牌厨柜、好彩头食品获批省级绿色工厂。建成六塘河生态安全缓冲区,新增受保护自然湿地5.01万亩。新增造林1644亩、更新造林4450亩。洪泽湖退圩还湖新建绿化生态岛3个,恢复自由水面4.7万亩,重现“白沙碧水”良好生态。
八、医疗、教育和文化
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63个,其中医院46个、卫健中心1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56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6.67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336人,增长5.74%。其中,医生总数2604人,护士5703人。公立县第一人民医院全面运营,中医院、康达医院门诊综合楼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国家卫生乡镇4个、省级卫生乡镇5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80%。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中小学71 所,幼儿园116所,在校学生20.33万人、专任教师1.28万人。桃源路中学、淮海路实验学校等一批新建、改扩建学校投用,新增学位1.3万个。王集中学恢复高中学段招生。启动教育高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组建8个县级教学共同体,基础教育竞争力居全国第30位。“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取缔无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66家,高考主要指标继续领跑全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0.5万册、增长3.89%,电子文本、图片文献、音视频资源年总量达15TB,增长10.29%。有线电视用户7.3万户。共有电影放映队伍17支、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县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单位各1处。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年末总户数27.36万户,户籍人口105.38万人,其中:男性55.16万人,女性50.22万人。常住人口为83.1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2‰,死亡率为7.59‰。
全体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30元,比上年增长10.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461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食品支出占30.7%。
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51元,比上年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786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食品支出占30.4%。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91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775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食品支出占31.2%。
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万人,比上年持平略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9.7万人,比上年下降1.8%,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8%;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43万人和82.58万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8.02%。城乡低保、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20元、610元。全年报销各类医疗费用14.41亿元,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42亿元,“慈善助学”活动帮助2375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县殡仪馆收归国资运营,新建乡镇公益性墓地9个,群众殡葬负担明显减轻。年末各类养老机构达31家,养老床位0.49万张,千人福利床位8.1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