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仪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要求,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市经济总量再上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四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强富美高”新仪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84亿元,可比价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77亿元,可比价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403.10亿元,可比价增长7.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52.7∶44.4调整为2.6∶53.1∶44.3。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年末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数20884户,从业人员135265人,其中当年登记4311户,从业人员6194人。个体工商户登记数54262户,从业人员100495人,其中当年登记7104户,从业人员9215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年末城镇化率为67.1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8%,非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8%。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七升一降”,其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1%,衣着类上涨2.2%,居住类上涨1.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3%,食品烟酒类上涨0.8%,医疗保健类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0.4%。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总产量26.27万吨。其中:夏粮产量5.32万吨,秋粮产量20.95万吨。油料总产量0.74万吨,蔬菜总产量30.76万吨。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53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4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53万亩。肉类总产量14881吨,牛奶总产量1975吨,禽蛋总产量0.7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7610吨。

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实施新一轮沟渠河埂疏浚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2.3万亩。成立储备粮管理中心和粮食储备公司,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粮食购销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省级茶果示范园启动创建,马集黑莓产业、陈集循环农业加快发展。“仪征紫菜薹”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省农业品牌目录3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个、示范社12个,农业电商销售额14.8亿元。开展土地托管服务18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向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238.29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石化无纺产业实现产值448.47亿元,增长33.1%;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360.21亿元,下降9.9%。全市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310.61亿元,增长15.6%。在列入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32种,下降的有17种。其中:服装、灯具及照明装置、纺织专用设备、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印制电路板等产品产量增长30%以上;空调设备、精制食用植物油、水泥制品、工业自动调节仪表与控制系统等产品产量下降20%以上。

用电量稳步增长。全社会用电量53.82亿千瓦时,增长10.0%。第一产业用电0.19亿千瓦时,增长3.0%;第二产业用电43.10亿千瓦时,增长7.7%,其中工业用电42.64亿千瓦时,增长7.8%;第三产业用电5.08亿千瓦时,增长40.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46亿千瓦时,增长6.6%。

建筑业发展总体平稳。全年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02.3亿元,增长8.3%;竣工产值321.62亿元,增长3.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71.56万平方米,增长4.3%;竣工面积689.89万平方米,下降12.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放缓。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0.0%,第二产投资增长12.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2%。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开展春季招商突击月、夏季产业链专题招商、流动红旗季度赛、四季度“百日冲刺”等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05个,新落户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4个。落实重大项目“一月一督察、一季一汇报、半年一开工”机制,开展“家家到”观摩活动,江扬电缆、质子医疗等列省项目进展顺利,63个列扬项目加快推进,111个项目参加集中开工。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51亿元,增长7.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3亿元,增长18.7%。批发业销售额658.76亿元,增长19.4%;零售业销售额140.49亿元,增长10.0%;住宿业营业额1.16亿元,增长25.7%;餐饮业营业额20.15亿元,增长18.2%。

外资到账小幅下降。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3011万美元,下降8.0%。

六、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691.92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37.76万人次,公路货运量586.5万吨,水路货运量2482万吨,铁路货运量14.6万吨。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10931辆,增长4.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101143辆,增长4.1%。

邮政业健康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0.45亿元,增长17.2%;电信业务收入4.7亿元,下降15.3%。全市电话用户81.57万户,增长1.6%。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1.85万户,下降9.3%;移动电话用户69.72万户,增长3.8%。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95万户,增长6.0%。

旅游业恢复发展。年末全市旅游景点10处,旅行社及分支机构55家,星级旅游酒店饭店3家。全年接待旅游者525万人次,增长75.9%;旅游业总收入41.8亿元,增长37.3%。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基本持平。全市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21亿元,增长0.4%,其中税收收入39亿元,与去年持平,税收占比80.9%。实现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1.40亿元,增长4.2%。其中:城乡社区支出7.05亿元,下降22.5%;公共安全支出4.62亿元,增长48.5%;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0亿元,增长0.8%;教育支出11.83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19亿元,增长0.7%。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68.08亿元,增长12.9%;其中住户存款469.50亿元,增长12.1%;企业存款398.58亿元,增长13.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14.56亿元,增长17.9%;其中:短期贷款257.47亿元,增长22.2%;中长期贷款431.07亿元,增长14.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实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研发经费增长9.8%,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通过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区域示范验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7%。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协同创新,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73项。做优“凤来仪”人才品牌,上线“凤来e”人才服务云平台,获批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18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8个。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课后服务全面开展,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育才小学北区校、古湄幼儿园等4所新校区投入使用,东区普通高中主体封顶。加强与宁镇扬名校合作共建,培育高水平合作办学项目。全市省优质幼儿园比例61.36%,省现代化小学比例100%,省现代化初中比例100%,省三星级以上高中比例75%。全市各类学校95所,招生14906人,在校生58773人。其中:幼儿园44所,招生3873人,在校生13339人;小学29所,招生4282人,在校生24925人;初中1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招生3674人,在校生11402人;高中4所,招生2628人,在校生7932人;特教1所,招生10人,在校生92人;中职1所(按教育统计要求技师学院只统计中职学生),招生439人,在校生1083人。3-5周岁幼儿毛入学率99.11%,小学净入学率100%,初中净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共有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人,省、扬州市特级教师34人,扬州市中小学特级班主任7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英才培养对象6人,扬州市级骨干教师792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广播节目制作时间3833小时,电视节目制作时间655小时,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100%。电影放映单位1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9个,全年艺术表演观众6.5万人次,文物展览参观9.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66.4万册、件,书刊文献外借36.44万册次。

疫情防控保持“双零”。绷紧疫情防控之弦,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守牢“外防输入”防线,建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动态排查重点人员,闭环管理靠港船舶,检测消杀进口货物。持续开展重点行业人群核酸检测、重点场所环境监测,提升社会面防控水平。建成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人民医院万管实验室,完成三轮全员及一轮环扬园镇核酸检测任务。开展疫苗接种,全市3周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93.6%。保持本土“零感染、零病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1+1+2”医共体新模式。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通过省级验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1.2万份。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99个,比上年增加1个;拥有床位数3101张,增加6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24人,减少7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469人,减少149人。全年诊疗164.44万人次,下降31%。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8个、体育馆10个、游泳池馆10个,教练员31人、等级裁判员201人、等级运动员342人。全年运动员获奖牌总数69枚,举办体育竞赛表演112次。中国青少年(U14)棒球队训练基地入驻仪征。举办全国棒垒球锦标赛、仪征市第七届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完善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设施和学校文体设施2652个,全市体育人口达26.13万人。

十、城镇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面貌显著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初步成果。推进城建十大工程,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征拆680户,提交净地990亩。三河片区城市更新正式启动。完成危房解危1.5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39.8万平方米。完成伍子胥大道建设、解放路改造,推进红旗路西延、胥浦路、浦东路建设,工农路南延跨仪扬河大桥竣工。完成胥浦河景观带、大江风光带一期工程,实施328国道两侧绿化亮化。启动龙山生态新城建设,推进规划、征拆、招商等工作。聚焦城市顽疾,实施“六乱”治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接受省级测评,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

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完善政策、工作、制度体系。推进第二批乡村振兴综合示范村建设。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绿美村庄5个,新建美丽宜居村庄17个。认定省级传统村落1个、新型农村社区2个。月塘镇四庄村被确定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坚持产业增收、物业增收、“三资”增收,村均年经营性收入146万元,所有村实现零债务。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领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189项,完成9个镇级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1%。PM2.5浓度29.5微克/立方米,下降16.4%。推进污水处理厂迁扩建、仪扬河大桥断面整治提升工程,高质量发展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加强长江岸线环境保护,完成长江沿线绿化造林4112亩。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宁扬城际、宁启铁路仪征站复建项目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仪征段线型和仪征北站站房设计方案基本确定。328国道改扩建工程、南京绕越高速新篁互通连接线全线通车,大新公路大数据产业园段启动建设,仪禄高速、龙潭过江通道、345国道新集南段工程加快实施。启动“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提档升级乡村道路18.5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4公里、县道大中修7公里。综合客运枢纽建成投用,胥浦车站改造完成。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堤防加固二期、龙河治理二期、乌塔沟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创建幸福河湖2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48201人,减少4998人。其中:男性人口274150人,减少2799人;女性人口274051人,减少219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4.83‰,较上年下降1.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8.51‰,下降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8‰,下降1.6个千分点。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42万人,较上年增加0.16万人。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55元,增长9.2%;人均消费支出24432元,增长18.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37元,增长8.4%,人均消费支出28875元,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76元,增长10.2%,人均消费支出19199元,增长20.7%。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为57平方米。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9%,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失业保险参保率均为98%,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64万人、9.9万人。落实技能提升补贴、稳岗返还等政策,发放稳岗补贴123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900人,扶持自主创业1900人。健全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增长机制,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推进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新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1个、颐养示范社区4个。推动“同舟计划”,建筑业新开工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100%。4.7万人纳入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推动建设分层分类梯度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标准。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惠及群众1.8万人。新增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保障80户。新增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3800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4)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

(5)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